叙利亚的绝望赌注:在美俄之间摇摆的无奈抉择
2025年7月31日,叙利亚政权外交负责人希巴尼率团闪电访问莫斯科,与俄外长拉夫罗夫举行秘密会谈。此举与半年前叙利亚新政权对俄罗斯强硬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,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国际政治惊悚剧,其背后是叙利亚在美俄博弈中,为求生存而做出的绝望赌注。
回忆2025年2月,叙利亚过渡政府曾出人意料地要求俄军撤出塔尔图斯港军事基地,甚至拦截俄军车辆,并提出“战争赔偿”和引渡流亡前总统阿萨德等过分要求,姿态之强硬,似乎要与俄罗斯彻底决裂。 五月份,在特朗普政府暗示解除制裁的诱惑下,叙利亚政权进一步转向美国和以色列,一度传出“俄叙决裂”甚至“叙利亚与以色列合作对抗伊朗”的惊人消息。彼时,或许叙利亚新政权自认为找到了新的“保护伞”,可以摆脱俄罗斯的“控制”,在国际政治角力中谋求一席之地。
然而,这美好的幻想很快破灭。仅仅三个月后,叙利亚政权便带着一份沉重的“投名状”仓皇返回莫斯科,寻求俄罗斯的庇护。这戏剧性的转变,源于残酷的现实:与美以的合作最终证明是一张“空头支票”。以色列持续对叙利亚境内目标发动空袭,而西方国家迟迟未履行解除制裁的承诺。 叙利亚新政权虽然表面上控制着局面,但却面临着极端组织残余势力、经济崩溃和西方制裁的三重困境,少数民族问题更成为以色列干涉叙利亚内政的借口。希巴尼在莫斯科的表态——“叙利亚面临各种威胁”——是无奈的自我承认,也赤裸裸地展现了叙利亚新政权在大国博弈中的脆弱和无力。
展开剩余67%莫斯科之行:投诚、寻求庇护与重建资金
希巴尼访问莫斯科之后,叙利亚政权国防部门负责人穆尔哈夫·阿布·卡斯拉随即赶赴莫斯科,会见俄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。如此高规格的会谈阵容,绝非仅仅为了商讨军事基地的“租金”问题。国防部长亲自出马,核心议题必然涉及安全合作、军事援助以及未来叙利亚武装力量的部署,这充分体现了叙利亚对俄罗斯的依赖和投诚的决心。
对叙利亚新政权而言,这次莫斯科之行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“求生之旅”。他们深知,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,单凭自身力量无法摆脱困境。美以的背信弃义使叙利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,而俄罗斯则成为他们最后的希望。他们向俄罗斯递交“投名状”,希望俄罗斯成为他们的“保护伞”,提供安全保障,抵御外部威胁;同时,也渴望俄罗斯提供重建资金,帮助他们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家园,恢复经济秩序。
俄罗斯方面对叙利亚新政权的“投诚”迅速做出回应,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拳。拉夫罗夫严厉谴责美以“利用代理人战争削弱俄伊的影响力”,将叙利亚的动荡归咎于“西方霸权”,并重新定义了俄叙关系,将俄罗斯定位为“叙利亚主权的守护者”,承诺为叙利亚提供抵御西方干涉的“堡垒”。俄罗斯还强调其在叙利亚两个军事基地的“反恐和人道主义救援通道”作用,将俄军的存在与叙利亚政权的存亡紧密联系起来,并承诺提供重建援助,帮助叙利亚摆脱制裁困境。此外,双方共同谴责“单边制裁”,呼吁“基于相互尊重的合作”,矛头直指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。俄罗斯的这些举措,既展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,也维护了自身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。
大国博弈:叙利亚成为战略“跳板”与“筹码”
在这场大国博弈中,叙利亚成为了各方争夺的焦点。对俄罗斯来说,叙利亚是重要的战略“跳板”,通过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,俄罗斯可以巩固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,维护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。叙利亚的两个军事基地更是俄罗斯在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支点。
而叙利亚新政权则将军事基地问题作为这场交易的核心“筹码”。他们清楚,俄罗斯看重的是叙利亚的战略位置和军事基地的重要性。只有将军事基地问题与俄罗斯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,才能换取俄罗斯的支持和援助。如果交易成功,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稳固,叙利亚新政权或许能够在废墟上重建家园;反之,大马士革将面临更严峻的局面,莫斯科的地缘战略布局也将受到挫折。
这场博弈也凸显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和悲哀。叙利亚新政权在美俄之间摇摆不定,试图寻找一条生存之道,最终却发现自己无法摆脱被大国利用的命运。当希巴尼喊出“同叙利亚站在一起”时,实际上是在向西方宣告:经过半年的摇摆,叙利亚已彻底倒向俄罗斯阵营。然而,这种倒向能否真正为叙利亚带来和平与稳定,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。
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极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